正在加载

历史上的今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回顾历史的今天,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

裴保义,土壤肥料学家。

  • 来源: 灵犀算网
  •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家,裴保义


裴保义

  裴保义(1914—1983),土壤肥料学家。毕生从事土壤肥料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国土壤肥料学的发展、人才培养和普及工作做出了贡献。
  裴保义,又名裴龙祥,1914年3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口。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1928年考入由教会兴办的武昌文华中学,用5年时问学完了中学6年的课程,成绩名列前茅。中学期间,他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打下了日后学习农业科学的思想基础。1934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了他献身农业的人生道路。1937年随校内迁成都,1938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
  他毕业后留校任农经系助教,曾参加四川省的土壤调查和农村经济状况调查。1942年应黄瑞采教授的邀请转入农艺系任讲师,从事土壤肥力和肥料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45年,中国土壤学会成立,裴保义是学会的首批会员之一。同年,他赴美深造,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进修和实习。1946年回国,任金陵大学农艺系副教授、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裴保义任南京农学院土壤学与农业化学系教授,参加了苏北沿海垦区的土壤调查工作。1954年任农业化学教研组主任。1956年,苏联专家阿萨洛夫来华举办农业化学讲习班,他参与了协助苏联专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1956—1982年任土壤学与农业化学系副主任。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他对全系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设备添置等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初,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他被批准为首批硕士生导师。受有关部门委托,他和史瑞和教授一起研究制订了我国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了肥料学、农业化学研究法、施肥法,以及作物营养与施肥等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和讲义。这些教材和讲义成为后来有关教材的重要参考书。他潜心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师生好评。
  教学之余,他热心于科普和社会工作。1954年加入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经常深入农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50年代中后期,为了指导丘陵地区的土壤培肥改土工作,他编写了科普读物《熏土的肥土作用》。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他虚心学习与总结农民的生产经验。50年代末,他参加了研究全国劳模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的工作,并成为中心组的成员,对单季晚稻的“三黑”、“三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从水稻的氮素代谢和碳素代谢的相互关系方面,揭示了“黑”与“黄”的本质。
  他一直热心于土壤学会工作,曾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南京分会(江苏省土壤学会前身)第三、四届理事会秘书;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
  裴保义曾被选为南京市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曾担任江苏省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他于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曾当选为九三学社南京农学院支社委员、支社主任委员。
  裴保义为人诚恳、正直、知无不言,经常给学校和农业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在政治运动中虽然受到过冲击,但他始终满腔热情地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用他自己的行动,充分履行了一位科技专家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
平凡的园丁
  裴保义毕生潜心于我国土壤农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农化人才。早在40年代初,他就从事土壤肥料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待教学工作,他极其认真负责,无论是讲授新课还是老课,都认真备课,从不苟且。他经常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及时补充新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群众经验,使教学内容既有深入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的实际例证,加上他思维清晰,重点突出,表达精练而又形象生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赞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还注意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认为,农业化学作为农学的基础学科,虽与化学有密切关系,但它属于生物学范畴。学心农业化学,需从作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把握土壤—作物—肥料体系中物质转化的规律。他要求学生在学好化学有关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学好作物栽培学等生物学课程,时常提醒学生在阅读文献和进行科学研究时,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注意时空条件,以免发生谬误。
  他不仅满腔热情地教诲学生,还把培养年轻教师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60年代初,他就尖锐地提出要防止事业上后继无人的问题。为此曾受到误解。但他并不动摇。从那时起,他就十分注意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他要求他们正式上课之前先在教研室试讲。根据试讲的情况,他向年轻教师介绍授课的方法,如何处理材料,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他告诫年轻教师在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要增强责任心。在引用前人成果时,要查核其出处,努力避免将错误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他挤时间甚至抱病旁听年轻教师讲课,课后及时帮助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有时还亲自帮助年轻教师审阅修改讲稿,使他们很快掌握教学的特点和方法,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在他的精心培养下,许多年轻教师很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在培养年轻教师过程中,他从不以长者自居,摆架子,而是态度和蔼,语言中肯,平易近人。因此,年轻教师也都乐意向他请教。
求实的学者
  作为教师,他诲人不倦。作为学者,他敢于坚持真理。在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年代,面对稻麦亩产“放卫星”的狂热宣传,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摆事实,讲道理,反对宣传虚假现象。为此,他被指责为思想右倾的典型。但是他不怕扣帽子,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要敢于坚持真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弄虚作假。因此,他撰写论文十分慎重,未经反复验证决不轻易发表。
  70年代初,苏南高产地区不断增加化肥用量,但作物产量增长不多。苏北低产地区则因化肥供应不足,用量很少。为此,他建议农业行政部门多调一些化肥到苏北,以充分发挥低产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当时,提出这样的建议要冒很大风险,因为“报酬递减律”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观点,支持这种观点会带来责难和批判。但他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只要对人民有利,总是满腔热情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70—80年代,随着化肥用量的增长和大批耐肥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出现了以化肥取代有机肥的趋势。针对这一情况,他强调保持我国施用有机肥传统的重要性。为了宣传有机肥的作用,他广泛搜集资料,写成《国内外有机物质的利用概况》一文,指出:“发展化肥生产固然重要,但如何合理地利用有机肥料,仍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秸秆还田和沼气肥料,也应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多点试验,待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推广。……”因此,他积极倡导并开展有机肥的研究。70年代初,他带领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绿肥新品种引种、保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绿肥的推广。为了了解绿肥在水田土壤中的养分释放规律,他指导两名研究生开展了淹水条件下绿肥氮及秸秆氮矿化特征的研究,并对研究方法作了探讨和改进。当时国内较多采用的砂滤管培养法,不适于水田土壤,而日本学者鬼鞍丰提出的淹水培养法,是专为研究水田土壤设计的,但由于培养管采用木塞封口,很容易被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冲出,难以形成充分的厌氧条件。为此,他改用液体石蜡封口,较好地解决了隔氧与排气问题。这为有机肥的理论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还经常应邀到外地作有机肥料方面的学术报告或实地指导。
  早在40年代初,裴保义就从事水稻施肥的研究,历时近10年,是我国较早开展肥料定位试验的学者之一。50年代末,对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经验中“黑”与“黄”的内在机理的阐明,为指导水稻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70年代末,他抱病带领年轻教师到扬州市兴化县农村,开展水稻田间15N微区试验,研究杂交水稻的氮素营养规律及水田氮肥去向,对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3年春,折磨他几十年的胃病更加严重。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不仅继续承担本校的教学工作,还先后应邀到江苏农学院讲授作物营养与施肥,到杭州、安庆、武汉、北京等地参加学术活动,编写、校审有关书稿,参加江苏省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6月末,所授课程结束后,他才由他夫人伴同挤公共汽车去医院排队候诊。检查结果,确诊为癌症晚期。在他住院后的两个星期里,他不顾病痛,仍在查阅有关资料,考虑第3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学科建设等问题。就在他临终前几小时,他还与前去看望他的研究生讨论论文选题问题。由于病情急剧恶化,7月19日晨他离开了人世。遗嘱将遗体交给医学院,全部藏书赠给南京农学院土化系。他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行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人物简历
  1914年3月19日 出生于湖北省汉口市。
  1934年 毕业于湖北武昌文华中学。
  1938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获农学士学位。
  1938—1942年 任金陵大学农经系助教。
  1942—1945年 任金陵大学农艺系讲师。
  1945—1946年 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考察实习。
  1946—1952年 先后任金陵大学农艺系副教授、教授。
  1952—1983年 先后任南京农学院(1972—1978年与苏北农学院合并为江苏农学院)教授,土化系副主任。
  1979—1982年 当选为江苏省土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
  1983年7月19日 病逝于江苏省南京市。
主要论著
  1 裴保义.四川十县土壤经济之研究.金陵大学经济通讯,1940.
  2 裴保义.四川省四种土类地力之初步研究.农村月刊,1948,2(3).
  3 黄瑞采,裴保义,黄宗道.水稻肥料试验九年总报.中华农学会报,1948(188).
  4 裴保义.熏土的肥土作用.南京:江苏出版社,1958.
  5 裴保义,徐光璧等.中期施肥对单季晚稻的氮素代谢的初步研究.土壤通报 ,1962.
  6?裴保义.氮肥《农业化学》(孙羲主编).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
  7 裴保义.农业大辞典中的肥料词目.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8 彭克明,裴保义等主编.农业化学(总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9 裴保义(译).厩肥,绿肥,肥料与肥料管理·土壤的本质与性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0 裴保义.国内外有机物质的利用概况·土壤养分、植物营养和合理施肥——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选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279—289.
  11 张山泉,裴保义.绿肥氮素在淹水条件下的矿化特征.南京农学院学报,1984(1):53—63.
  12 戈乃镕,裴保义等.杂交稻氮素营养和氮肥效应的研究:I·氮肥的增产效果和杂交稻的需氮规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4):55—61 .
  13 戈乃镕,裴保义等.杂交稻氮素营养和氮肥效应的研究:Ⅱ·尿素氮施入土壤后的去向以及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2):67—75.
  14 裴保义,徐光璧.棉花施肥.作物营养与施肥(孙羲主编).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15 沈其荣,裴保义等.有机肥矿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1990(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