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希伯来文小说家阿格农获诺贝尔奖。
- 来源: 灵犀算网
- 关键词阿格农,希莫尔,优素福,恰奇克斯,埃丝特,马克斯
阿格农
阿格农原名希莫尔·优素福·恰奇克斯,1888年7月16日出生在巴哈奇小镇上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巴哈奇镇原来位于奥匈帝国加利西亚地区的东部,现属奥地利。
阿格农15岁时即开始创作,自1903年到1906年,他先后用犹太德语、意的绪语和希伯来文写了大量诗歌、传说和民间故事,发表在当地的犹太杂志上。1906年他18岁时,便到一家希伯来文报馆工作。
十九世纪末,欧洲各国的犹太资产阶级发起“犹太复国运动”,号召“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国家”。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首次“复国运动”大会,并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组织”。年轻的阿格农积极参加了犹太复国运动,于1908年经维也纳到达巴勒斯坦,住在雅法城(现为以色列城市),任犹太法院第一书记,并担任犹太村社公会的秘书。1910年搬到圣城耶路撒冷,专门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在此期间,他于1909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被遗弃的妻子们》(Agunot),一举成名,他用这个篇名《Agunot》的谐音“Agnon”作为笔名,意为漂泊孤单的人。此后这个笔名成了他的正式名字。
1919年5月6日,阿格农同埃丝特-马克斯结婚,婚后住在柏林。1924年全家返回耶路撒冷,直到他1970年2月17日与世长辞。
阿格农温文尔雅,待人彬彬有礼,性格十分活泼,他会说流利的希伯来、日耳曼和意的绪语,语言丰富,措词巧妙,常常引用犹太教法典上的典故和传说。他生活简朴,家中图书馆很大,藏书很多,有上千册历史书籍和有关耶路撒冷风俗习惯的书籍,其中有一些是不可多得的珍本。阿格农晚年患有心脏病,视力也不佳,但他几乎每天都坚持写作,还不断修改和校订他的早期作品。他至死都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教徒,一丝不苟地遵守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宗教习惯。
阿格农是位多产作家。一生著有六十余篇作品,短篇、中篇、长篇小说都有,以短篇小说为主。作品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十九世纪以来犹太人的生活。代表作有《新婚的华盖》、《夜间来客》、《就在昨天》等。
阿格农被西方文学界誉为现代希伯来文学巨匠。确实,他对希伯来文作过深入的研究,除了早期有少数作品是用犹太德语和意的绪语写的以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用希伯来文创作的。这同他的“复国”思想密切相关。十九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者为了使犹太人具备民族意识,决定复兴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学界普遍认为希伯来文的复兴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外,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多出自犹太教法典和俄国、波兰的哈西德派著作,他认为神的语言和世俗语言一脉相通,不可割裂。
阿格农的作品版本繁多,其中有两种大不相同的文集流行于世。一种是十一卷本;一种是八卷本。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近年来,我国也己开始翻译出版他的作品,如短篇小说《逾越节的求爱》。
阿格农除了文学上的成就之外,还是一个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因此格外受到了以色列政府的重视。以色列政府多次给他戴上桂冠,授予奖励,甚至在他居住的塔勒皮约特区小街入口处,竖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醒目大字:“请安静!阿格农在工作!”
1966年10月2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授予阿格农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的理由是“因为他的深刻而具有特色的叙事艺术,能从犹太人民的生活中汲取主题。”并认为其作品的影响超越了希伯来文的范围。此外,瑞典文学院还认为阿格农是个现实主义作家,但在颁给他的证书上指出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甚至描写灰色的残酷景象时,也加上不可思议的、诗一般的、神话似的金色光环。”对阿格农的授奖,阿拉伯国家表示了不同意见。在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阿拉伯国家的大使们说,这次授奖表明了“政治倾向性”。对瑞典文学院关于阿格农作品的影响超越了希伯来文的范围一说,巴勒斯坦著名作家格桑·卡纳法尼表示,这是“文学上的‘贝尔福宣言’”。阿拉伯文学界还认为,阿格农的一些作品公然为以色列侵略扩张政策辩解。如短篇小说《塔布拉》中,女主人公竟宣称:“我祈求上帝把耶路撤冷的疆界扩大到大马士革。”在他的长篇小说《海洋之心》中,把黎巴嫩的两个大城市苏尔和赛达均划为以色列的领土。其中还有描写以色列人逼近土耳其首都的场面。